2011/11/10
禪修的好處
禪修的方式
行禪與其他禪修方式的差別
各種行禪方式
Solo walking的方式
Solo walking的特點
我的行禪經驗
禪修的好處
現今世人的生活型態,因著無遠弗屆的網路及國際交通的便利,已邁入世界是平的的無國界世代。資訊的更新與獲得,快速又大量。處於現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外在世界,各式各樣學說信仰充斥世間,如果內在心理世界沒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安穩中心,難免隨著外在世間的變化隨波逐流,沒有歸宿。這也是各個宗教信仰、心理學說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禪定練習方法,幫助世人面對複雜繁擾的種種困境,回歸中心。讓人回歸沉穩寂靜的自心,便是襌修的好處。它提供一套安定身心的訓練方法,定靜安慮得,進而身心合一。
禪修的方式
流傳2500年的佛法,無論北傳、南傳、藏傳,及現今西方世界的佛教界及心理學界,都提供各式各樣的禪修方法來幫助人們修習禪定。行、住、坐、臥,皆有很細膩的法門修學。一般人認知的禪修法多為坐禪,在深山或僻靜處的結跏趺坐修行。由於在特定的空間,進行長時間的打坐,外界干擾可降至最低,這種靜態修行法能有精細的四襌八定的殊勝襌境。但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常是不可多得的想望。幾天幾夜的禪修營與避靜(Retreat),所體會到的禪定喜悅與與覺察洞見,回到平常的生活軌道,仍否繼續保持,是現今有心修行的人的最大挑戰。
在種種禪修方法中,最不受時空限制,較符合現代人生活節奏需求的,應屬行禪法門。行襌只要腳一落地,便能進行禪修。是很實用的日常生活動態修行方式。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便以托缽,經行的方式,一邊行禪,一邊傳法。經典裡也記載有許多大成就者在經行的過程裡證悟菩提。
歷史上,古今中外有許多的哲學家如赫曼赫塞、康德、黑格爾、梭羅、日本哲學之道的西田幾太郎,也是在行走散步的過程裡得到許多洞見。可見行走的禪修法門其來有自。
行禪的基本方法與好處
行禪,在行走的每一個步伐裏保持全然的覺知,沒有特定目的地的走路,這樣的動態禪修法,是很適合忙碌緊迫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平時未經訓練的心念總是妄想紛飛,遇境即生煩擾。人一天行走的時間如果都能在禪定法喜裡,心念不空過,點點滴滴的覺知明光積聚成覺性大海法流,自然能超脫無明慣性的纏縛糾葛不再輪迴受苦。
行禪能讓本來就與生俱有的自性光明生起(本覺:報身禪修的核心),因體會到念頭的空性而清楚明白(般若法身),將這份身體的存在化為慈悲的運用(化身:菩提心的實用),三身合為一身『自性具三身』,是一個能讓人實際體驗操作的用功方法(功法)。
行禪的特點在於,能在腳步行進間所遇到的種種境況(人、車、各種外境干擾)之下進行心的襌定訓練。只要腳一走動,心便自動進入覺知狀態。如果在一般的生活情境裡,能有襌定觀修的功夫,自然無時無刻就能禪定靜心。
各種行禪方式
當代廣為人知的行禪的法門,當屬在法國創立梅村的一行禪師。他倡議隨時隨地在行走的當下,注意呼吸,在呼吸之間配合自我覺知的提醒:『吸氣,我知道我正在吸氣 』『呼氣,我知道我正在呼氣』。如此正念具足的每一個步伐,為行禪的人與周遭的環境帶來和平與喜樂。
一般傳統寺院師父所持的行禪法,多來自南傳Vipasana內觀系統,專注在腳步提起,停住,放下的每一個身體覺受。從身受心法四念處觀察身心,速度十分緩慢,猶如電影定格似的分解動作,藉由放慢速度,增進心智對身體的細膩察覺。此行禪法多用於兩次坐禪之間的轉換。
法鼓山果雲法師所教導的行禪,是將專注力放在腳上,把每一步都當做是第一步,用念佛號或觀音菩薩聖號來配合腳步,安步當車。對於周遭景色,只直觀,不做分別比較,往內收攝心念,放下萬緣來行禪。
而黃墩岩老師的solo walking止觀經行法,是在腳步,呼吸之外,再加一個心智上的念頭安定法。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化身)的提醒,阿彌陀佛(報身)的明光,與心經(法身)的體悟裡,行禪。由於念頭(心智的作用)收攝在正念裡,覺性便能在每一念裡升起,轉化。念念相續,每一念的升起,都是一次覺性升起的機會。不求止息妄念,只需自我提醒要覺知當下,本覺當家地在日常生活裡,正念具足的經驗一切。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行禪能在十五分鐘內身體安穩,大腦念頭安定,讓原本具足的覺性(覺知觀照)自然顯現,不壓抑在腦海裡來來往往的各種想法,只讓一切發生在知道的感覺中。這也是身心靈學者所一再強調的『臨在』感。只要有臨在,內在的神性佛性就能自然顯現。
Solo walking的方式
Solo walking是在每天的歩行中進行本覺襌修。只要有以下條件皆可䦕始初階的基本行襌:
1. 時間: 30-40 分鐘
2. 地點 : 剛開始練習時先在人少僻靜處以避免干擾,如自家客廳、公園、學校操場跑道(筆直開闊之處)、海邊 ……… ,走順之後無處不可行。
3. 衣物:寬鬆衣物,舒適的鞋
4. 速度:一拍=60 (初時以慢為要,走順之後隨意)
5. 方法:慈 ○ ○ 悲 ○ ○ 喜 ○ ○ 捨 ○ ○ 阿 ○ ○ 彌 ○ ○ 陀○ ○ 佛 ○ ○(念頭)
123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腳步)
* 有聲步:慈悲喜捨阿彌陀佛——專注(止)
* 無聲步:○○ — —觀照(觀)
Solo walking的特點:無聲步 止觀雙修
『一步有聲步,兩步無聲步』的設計:
一步有聲步,是讓慣於思考的大腦有所緣,給它一個目標物, 讓心念可以專注, 達到『止』的 作用。不會再妄念紛飛。
兩步無聲步,則是要讓念頭與念頭之間, 拉出一個gap(間隙),可以觀照。就像音樂的休止符,在停頓的拍子裡享受無聲的寧靜。大腦沒有持續性的思考活動,就會有放鬆的作用。無聲步的設計,就在凸顯沒有念頭的輕鬆,無重量感。
solo walking 走順之後,身心寧靜, 止觀雙運。簡單的操作方法, 卻得有持續的意志力與堅持的耐力, 才能『簡單的事,重複的做』,養成『心』的運動好習慣,讓覺知的能力與每天邁開的腳步緊緊連結,一走動,心就能主動的放鬆休息在覺性裡!
在Solo walking體會到的覺明本性,會讓自己的心像一面明鏡,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皆能在其中映照。行禪中的體會,應用在人生的境遇裡,漸漸能不執著,不起愛憎分別取捨,轉識成智。不再用意識心來經營人生, 而是能用本有的覺性智慧,化用肉身的存在為慈悲與愛的示現。許多因外在境界而起的思緒,不再因過往的習氣慣性而起情緒煩惱,體會到念頭情緒的生起,滅去,是極其自然的過程,漸漸能不執著受苦。因深刻體會念頭的空性,境界現前在受苦報時,能清晰地覺知當下,保持臨在的清明,把果受好,把因做好,不再隨習氣相續造做惡業,因而能念念清淨,日漸清淨,生活越來越自在,終究能享有輕安自在的人生。Solo walking行禪的功德就是能在15到40分鐘內,身體自在輕安,念頭自然安定,輕易解脫因情緒升起而作繭自縛的苦惱。
Solo walking三階段:(相對於密教大手印法門的四次第)
第一階段行襌:專一瑜伽
腳步與念頭統一後,大腦自然安定。身體會自行進入『自動駕駛』[auto pilot]狀態,五感清晰敏銳。外界聲音聽得清清楚楚。腳步也是步步穩定輕快。腦中佛號(念佛觀呼吸)自然響起,不是用力去念佛,而是如電影螢幕字幕浮現般,一字一字在腦海中出現響起。在這裡體會身體這份物質性的存在,是可以沒有一個主宰,就像呼吸一樣,它自然會自主作用,不須你去用力造做。漸漸能做到『走出腦袋瓜回到身體妙觀察 』的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的轉識成智第一階段。此時身心因腳步,心念配合呼吸的協調,呼吸細、勻、長,進入專一止定的狀態。
在唐朝普明禪師牧牛圖裡,也有以牧童騎牛吹笛的意象來指導禪的方法。其中有很清楚的禪定十階段的說明。牛就比喻是我們的這份五蘊身心的存在(身體),牧童就是我們的大腦意識心。
在黃老師的solo walking行禪法中,以『慈悲喜捨阿彌陀佛』的佛號來當笛聲。當腳步呼吸同步時,念頭因佛號的引導自然安定寧靜,就如一個有經驗的牧童,不會站在牛的前方硬拉著牛前進,而是能輕鬆自在的騎在牛背上,以悠揚的笛聲帶領著牛往目的地前行。Solo walking就是這樣,以佛號代替笛聲,讓身體回歸自然運作,不再被日常慣於妄念紛飛的大腦來當家作主,讓心念安定寧靜下來,自然能享受『沉穩寂靜』的輕鬆自在。
腳步的流動,帶動念頭安定,輕鬆自然。身體的行進運作,交由腳步來當家作主。而不是大腦用力來控制心念之流。注意力由頭移到腳,只要腳步一踩下,就能進入禪修狀態。如此慢慢由點狀,變成線狀,再進入全面性的覺知狀態。所有的起點,就在腳下一步。周遭車流聲,蟲鳴鳥叫聲,都清清楚楚發生在耳根的感覺中。這也是觀音法門的運用。聲音是沒有形相的。所有的聲音,外在的聲音,內在念佛的聲音,合而為一成為一種聲音。無內無外。讓這聲音來來去去,不評斷,不抗拒,就這樣加快腳步去流動著,沒有一個在觀照行走的我(意識的主人),及被觀照的他者(行禪的這個行為)。
此時第六意識心將轉為妙觀察智,由無意識地抓取外在境界的聲音,影像,人,車,而反轉為清楚知道觀察的臨在意識(here and now),一切景象將因內在清明而更清晰地顯現於眼前。此時看東西會更明亮清晰,耳朵聽聲音會更清晰微细。風吹過皮膚,腳踩大地,身體的觸覺也會更敏銳。眼神將因專注入定而定住,不會隨意飄移。由此進入專一瑜伽。而有定生喜樂的法喜充滿。這就是『定慧等持』的禪定法。
定生喜樂是一種很愉悅的心靈感受。對周遭所有事物充滿感恩之情,對日常事物有新鮮清楚的感受。 而這種法喜是禪修過程中的風景,不應留戀,爾後也不應期待。 要有『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的明白。
在此階段,因每個人夙世因緣不同,所生起的境界受蘊也不同。練氣之人氣脈明點會有明顯的變化。夙世所修習的種種法門也會有『接上線』的靈通感受。此時應謹記『空性』的智慧明白,『任其顯現,了無意見』,不執取,不貪著,自然會平實度過。
這就是以身體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起妄想分別執著,『識』自然就能轉為『智』。
第二階段行禪:離戲瑜伽
初階Solo walking身體主人由大腦交由腳步來主宰,進入定境。念頭專注安定後,在第二階段,此時腳步的流動輕盈,行進間會有行如風的快意暢然。如水面無紋, 念頭專一平靜自然 ,腳步點地即離,輕巧不黏滯。腦海中的佛號,以聽的概念讓它像聽收音機一般地流出。沒有一個在用力念佛號的主人,只有自然流洩的佛號在腦中響起。整個人進入法流,似乎所有一切都在流動,腦海中升起的念頭,任其升起,停留,消失,並不會有『我怎麼在打妄想?』的自責,或『我走得很好』的執著,在這裡的『四不一沒有』(不抗拒,不定義,不期待,不掌控, 沒有我執),會讓行禪過程更加流暢舒服。此時人車吵雜,氣味紛雜,都不會影響Solo walking行者的臨在意識,他就是安穩自在的體會『現前當下這份身心正在發生什麼?』而由專一瑜伽進入離戲瑜伽。
當你能隨順腳步,快速流動時,自然就能體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的身心脫鉤的輕鬆感。行禪中除了身心輕安,喜悅感恩,更有行如風的流暢自然!
此時第七意識的末那我執意識(『我』的概念)因覺性的喚醒,而轉為平等性智。外境的一切,不取不捨。因體會每一步的行禪,都是新的開始,而不會活在過往的無明慣性裡,去愛憎分別取捨,將一切人事物區分(二元對立),而生煩惱。由此進入無二無別的法界一心,無內無外的一味世界(一味瑜伽:隨時隨地以本覺來經歷人生的一切)。
第三階段行禪:無修瑜珈 當solo walking走成習慣,一有機會腳一落地,覺性便能自然升起。10-15分鐘由散亂回到專一,再由專一進入觀照。再進一歩由觀照,進入全影像式的照見,沒有一個覺知者在用力"觀照",而是腳歩連結念頭,念念專一止觀,而心念轉為念念清明。此時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與生俱來的各類含藏種子意識)漸漸因禪定的修習,化為清淨無擾的大圓鏡智。生命中所經歷的一切,如鏡中像,水裡月,因著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沒有執著,隨順因緣變化地去勇敢承擔與經歷一切。 到此階段,生命中只要有痛苦煩惱,自我提醒,去走路行禪,便能回到原本的覺知。隨時隨地都能以本覺自性來經歷人生的一切。體會『只要讓心有重量的都不是』。由此進入無修瑜珈。 |
我的行禪體驗:常獨行,常獨步,與子同遊涅槃路(永嘉禪師)
我在行禪solo walking的修練中,似乎較能體會如何與萬物合一,如何在風中樹影鳥鳴聲裡感受生命的神聖與感恩,如何在每個腳步踩下的瞬間感知身體平衡與否,如何在每次吸氣吐氣的交替間檢驗呼吸的質地:長短、冷熱、均衡否。雖然清楚地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的執著妄想,習氣個性,無時無刻的在提醒自己,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也學會沒有什麼境界是應該達到的,沒有什麼樣子才是修行應有的樣貌,唯有信任自己的佛性會帶領著此世的自己走上該走的道路,就這樣照著般若空性的本覺禪修法,隨順自己的因緣,在每個當下盡力圓滿現前當下所相遇的每個關係,在每一個情境裡去學習放下無明執著,批判比較,放鬆緊繃的肌肉神經,從覺察自己的身體,再覺知自己心念的變化,漸漸讓身心能統整合一,不再活在腦袋瓜裡吱吱喳喳的雜念妄想中,而能專心一意的活在此時此刻,保持臨在的意識,是多麼輕鬆自在!
註1:大手印專注於四個禪修的次第:
大手印的“專一瑜珈”-- 心安于一處,專注力集中在心性的體驗上。
大手印的“離戲瑜珈”-- 發現心性是絕對的純簡,超越一切的觀念執着及做作。
大手印的“一味瑜珈”-- 了悟色相和空性事實上都是相同,同一 味道。
大手印的“無修瑜珈”-- 修行者達到了沒有什麼需要發展,沒有什麼需要消除,禪定與不禪定已不重要了,因行者始終都在禪定中。
註2:佛陀施教有深有淺,依天台宗判教之藏、通、別、圓;藏教時期的修行禪經(中阿含)
中所指示弟子的四種行禪法;比較淺近容易知曉:
「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
……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是勝息寂,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
寂。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
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此示「修習正思,快樂息寂」,乃
至「捨念清淨」(此為藏教時修三十七道確之行禪心境)別於圓教時摩訶般若波羅密之三十
七道品所說之禪法。教觀綱宗「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此「無所得心」,就是大乘止
觀之「無塵智」。說明佛陀教化是活學活用,無塵并非死心,祗是「背塵」而「合覺」
亦即「無塵」之體,而興「智照」之用。
註3:行禪法-行亦能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論人步履之間,不可趨奔太急,急則動息傷胎,必須安詳緩慢而行,乃得氣和心定;或往或來,時行時止,眼視於下,心藏於淵;即王重陽所謂;「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醺醺醉,借問青天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