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7/8
這一趟人生,我最感恩的是,能遇到善知識(黃墩岩老師)的引導,他將浩瀚無盡的佛法以淺顯明白的文字語言解釋(理),又能有一套可以實際修行的方法在生活中來驗證(事),從此,生命中佛法不再是腦袋裡辯證思維的學問,而是生活瑣碎細節裡可以實用實戰的方便法門。
以前為了解決人生的困頓情境(婚姻、親子、原生家庭、教育理念),遍讀心理學、諮商理論、女性主義、心靈探索書籍;但總有一點無法全面解讀的缺憾,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情境,照樣卡住,照樣依過往慣性無明的方式去反應,痛苦相續,歸罪外在。幾年下來,一個月兩次參加黃老師的佛學講座,每每在平淡無奇的白話裡,得到靈魂層次上無上的滿足喜悅。捨棄過往總想以大腦思維模式(第七意識末那我執意識)來理解佛法的慣性,每次上課在開壇偈的部分,便試著把身心安頓下來,充分打開胸口心輪的部位(完全open),以心靈來感受,以靈魂來聆聽,自然而然不會想要去記憶,寫筆記,因為在當時可以完全回到生命本來的狀態以心來感受,接收。就好像小溪流回歸大海般的自然平常,在下次的旅程開始之前,安然自在的享受那一份還原的輕鬆平凡。
而這段期間,也要感恩的,是我老公。一開始是因為他願意成就,讓我能於周五晚間出來上課。後來則是因為他對我安全的顧慮(一個女子單獨在夜間開車於崎嶇的山路),及一年多來日夜相處枕邊人的明顯變化(過去火爆脾氣的我,到兩個O型人吵架時我居然能稍稍按倷住脾氣),讓他也想來看看是何方神聖收服了我這潑辣女子。沒想到他與老師畢竟是有夙世因緣的, 第一次到竹林寺院,便有無限的感動與相應。就這樣,我們夫妻倆真的成了「同修」,一起在黃老師的座下聽聞修法,一晃眼也有四、五年了!我本來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橋樑,引介老公到老師面前聽法;現在想想,其實是老公也在成就我:生活相處的稜稜角角,在相互碰撞時才真正得知修行功夫到家與否!否則,閒來無事時清清朗朗,靈覺光明一片;境界現前時羅剎脾氣爆裂猙獰,修行功夫完全使不上力。
上課期間,老師一再叮嚀solo walking(行禪)的重要性。對此,我真的有深切的體會:平時沒有針對雜亂的心念進行有紀律的訓練,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繁亂吵雜裡維持住一個安定的軸心呢?藉著每日四十分鐘的行禪訓練,讓歷境、歷事練心時,對起心動念的第一瞬間有所覺察(第一念):
當情緒生起時,可以知道,可以對自己這部分的人性(累世的習氣慣性)有所體諒,有一定的智慧能靜待情緒的週期過去(自然緣生緣滅),不自責,也不歸罪外在的人事物,明白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業因果報)的道理,自然會坦然接受現前當下所有事物的發生,不排斥,不抗拒,輕鬆自然去經驗自己的人生。
每日行禪走成習慣,就像手上握有尚方寶劍似的,每當煩惱升起時,便開門出去走走,配合著呼吸(六步一呼,六步一吸),腳步,念頭(慈悲喜捨,阿彌陀佛)安定下來,一切情緒過不去的(ex. 氣老公,想罵小孩,擔憂悲傷的時刻…),開始走十幾分鐘後便能漸漸平復;身體粗重的物質部分經由行走的步伐安定穩住後,再接下來走三部的心經。
走第一部時,也許心神還會有所恍惚,有時會落掉幾句,但因無所執著的修練(這樣就這樣,怎樣都無妨),並不卡在此處,而是繼續往下走,對自己無所批判(“怎麼到現在還會出錯?”的焦慮), 練習對一切狀況的發生都能接納容許。
第二部時,身心漸漸統整,呼吸能由粗重轉為細膩,腳步由重心稍稍外擴,逐漸往內集中,輕盈了起來。
走到第三部時,是最為享受的時刻。紛亂的情緒、飄盪的念頭在心經的字字句句裡統整了起來,配合穩定的呼吸品質,腳步的從容舒緩,常常能體會天人合一的無限感與寬闊感,此時天空的雲影、風中搖曳的樹梢、耳邊的蟲鳴鳥叫聲似乎都與自己的身心無二無別,彷彿融合為一,沒有重量感。
偶而,我會照著老師的指示,試著把意根(佛號)放掉,體會“無念”的輕鬆自在;但也謹記老師所說,一切還是得回歸菩提行願(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個人身心的舒暢若不是為了發揮一己的存在價值(服務生的概念),是毫不可取的。而修行道場就在每個當下,所遇到的人、所發生的事、所要承擔的責任,而不是冀求遠方深山叢林的清淨。於是乎行禪的最後階段,會走入慈悲喜捨、阿彌陀佛、心淨佛土淨的提醒與警覺。
行禪過後,身體能量因已經過調理,身心合一,若有時間再進行靜坐,就能比一開始就打坐的效果好很多。這就好像練瑜珈一樣,前面所做的各式體位法的鍛鍊,只為了解除身體上的能量糾結處(氣結點),好讓最後面的靜坐能更進入狀況,沒有障礙。而我通常會學習在美國的瑜珈老師所做的,將行禪與瑜珈修習的身心舒暢的成果,祈願祝禱(迴向)自己的親朋好友也能享有這樣的愉悅與平和的心境。
我常常感恩著老師、竹林寺的師父,能提供這樣一個清靜修學的環境,讓有緣的人可以在這打坐聽法。但也因為老師個性上的不伎不求,多年來人來人往,能堅持住的師兄師姐畢竟也不多。常常望著上課時還空著的蒲團,多希望這樣平易近人,又能身體力行的殊勝法門,能有更多的有緣人攝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