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6/24
從小學鋼琴的我,音樂是生命中的“Must” 。常常走在路上,哼哼唱唱,坐公車時兩手在腿邊彈奏,自得其樂。爸媽喜歡唱歌,每每練琴練到一半,他們就會要我幫他們伴奏,唱唱中國民歌(紅豆詞,在那銀色月光下),及爸最愛的O Sole Mio …… 雖然大家庭紛紛擾擾是非多,但只要琴聲歌聲響起,大人的煩惱似乎都能暫放一旁。於是,很小的時候我就察覺,幫家人伴奏是最能讓他們開心的方式。
小學參加合唱團,有次指揮要會彈琴的小朋友出來表演,小三的我彈了首“甜蜜的變奏曲”後,伴奏就從此變成我主要的角色,我的位置就再也不在團員中,而是鋼琴旁了。
國中時,參加教會團契,擔任詩班司琴,以音樂事奉上帝,是那時的自己覺得最神聖的時刻。也因為參加教會,認識了他校高中生,到建中附中伴奏,是青春歲月情感的記憶。聯考的壓力,唸書的煩悶,情緒的糾結,都藉著在琴鍵上飛奔的十指宣洩。
高中時期,因爸爸車禍中斷了學琴,卻反而從教親戚小孩開始了教琴的十年家教歲月。此時貝多芬的悲愴及暴風雨第三樂章成了我常抒發狂狷情緒的出口。
結婚出國,拿到碩士學位後,在等杰博士修習的最後一年中,在UCSB的family housing裡租了台中古琴,練練自己喜歡的曲目(如德布西的Reverie,Deux Arabesques, Clair de lune;柴可夫斯基的The seasons;蕭邦的夜曲);週末時刻三五好友來家中potluck,喝茶看影片,我伴奏大家合唱,那真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歡愉時光。
1995年在加州San Jose,懷了維愷,每天彈琴放音樂給腹中胎兒聆聽。那時只要一彈A. Durand的Valse Op.83, No.1 ,肚子裡的愷愷便會急速地有規律的胎動,彷彿在說:我好開心,我好喜歡這快節奏喔!再快些!再快些! 生產26小時對止痛麻醉藥過敏的痛苦反應中,只有聆聽Perchance to Dream ( A Lullaby Album for childen & adults , piano by Carol Rosenberger)的琴音才能支持我到最後。因愷愷從小超堅決的意志力及超好的體力(每晚起來兩三次,直到三歲才能睡過夜),抱他坐在搖椅搖到天亮,伴隨著好幾個夜晚到天明的就是這張CD。
1998年維哲出生,一人單獨在嘉義撫育兩個孩子的勞累,讓彈琴只成了兒歌彈唱的basic function。 好長一段時間,彈琴是很奢侈的享受,只能偶一為之,無法向往常一樣地盡情盡興。
重新開始教琴,是搬到新竹的2002年。利用孩子上學的空檔,教教鄰居的小孩。兩個孩子也跟著我學基礎的鋼琴彈奏技巧,同時也在孟德爾頌兒童音樂教室上大徐老師的音樂欣賞課。每年年終聖誕節,為學生們舉辦演奏會,讓孩子以音樂會友,孩子在這段時間的音樂啟蒙,應該是蠻愉快的經驗吧!
小二開始,讓活潑外向的維愷學小提琴,沈穩拘謹的維哲練大提琴,這是刻意讓兩兄弟學不同樂器避免競爭情結。而他倆偶爾合奏,兄弟倆能有另一種形式的情感溝通方式是我相當引以為傲的。陪伴他倆學琴,練琴,幫他們配伴奏,是我感到這一生最最豐足的時刻! 這期間參加過雅歌管弦樂團與Simo 的香村音樂管弦樂團。尤其是Simo 的樂團雖然才十幾人的編制,每週五晚上在益慧家的定時排練與好幾次的公益演出(新竹少年監獄,竹東老人院,茄冬國小,峨眉天主堂),確實讓孩子感受到能以音樂做社福的樂趣。他們團員也發展出很特別的friendship,社區跳蚤市場義賣時,即使指揮不在,維愷一帶頭,依然能演奏好幾首曲目,琴盒裡收穫滿滿。
從小我就常帶領他倆聽音樂會;長大,“陪媽媽聽音樂會”成為他們與我約會的主要形式。我們母子之間以音樂相會是最好的默契,而為兒子們伴奏,是我對他們最深的情感連結與靈魂的感動!就像從小為父母伴奏是我覺得能讓他們開心的方式,希望將來兒子們想念我,就能在自己的琴音裡找到我們的連結與感動(那些學琴的歲月、上台的表演、練琴配伴奏的時刻)。而音樂,也將是我能給予他們最好的禮物!
這樣看來,我人生主要的角色,似乎就是擔任各式各樣的伴奏:父母的、兄弟的、朋友的、先生的、孩子的。雖然不是鎂光燈與掌聲的聚焦者,但只要能幫襯到需要的人,即使是配角,也要盡心盡力地彈奏到最後一個音符,平衡和諧地完成生命的各個樂章!
從小學鋼琴的我,音樂是生命中的“Must” 。常常走在路上,哼哼唱唱,坐公車時兩手在腿邊彈奏,自得其樂。爸媽喜歡唱歌,每每練琴練到一半,他們就會要我幫他們伴奏,唱唱中國民歌(紅豆詞,在那銀色月光下),及爸最愛的O Sole Mio …… 雖然大家庭紛紛擾擾是非多,但只要琴聲歌聲響起,大人的煩惱似乎都能暫放一旁。於是,很小的時候我就察覺,幫家人伴奏是最能讓他們開心的方式。
小學參加合唱團,有次指揮要會彈琴的小朋友出來表演,小三的我彈了首“甜蜜的變奏曲”後,伴奏就從此變成我主要的角色,我的位置就再也不在團員中,而是鋼琴旁了。
國中時,參加教會團契,擔任詩班司琴,以音樂事奉上帝,是那時的自己覺得最神聖的時刻。也因為參加教會,認識了他校高中生,到建中附中伴奏,是青春歲月情感的記憶。聯考的壓力,唸書的煩悶,情緒的糾結,都藉著在琴鍵上飛奔的十指宣洩。
高中時期,因爸爸車禍中斷了學琴,卻反而從教親戚小孩開始了教琴的十年家教歲月。此時貝多芬的悲愴及暴風雨第三樂章成了我常抒發狂狷情緒的出口。
結婚出國,拿到碩士學位後,在等杰博士修習的最後一年中,在UCSB的family housing裡租了台中古琴,練練自己喜歡的曲目(如德布西的Reverie,Deux Arabesques, Clair de lune;柴可夫斯基的The seasons;蕭邦的夜曲);週末時刻三五好友來家中potluck,喝茶看影片,我伴奏大家合唱,那真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歡愉時光。
1995年在加州San Jose,懷了維愷,每天彈琴放音樂給腹中胎兒聆聽。那時只要一彈A. Durand的Valse Op.83, No.1 ,肚子裡的愷愷便會急速地有規律的胎動,彷彿在說:我好開心,我好喜歡這快節奏喔!再快些!再快些! 生產26小時對止痛麻醉藥過敏的痛苦反應中,只有聆聽Perchance to Dream ( A Lullaby Album for childen & adults , piano by Carol Rosenberger)的琴音才能支持我到最後。因愷愷從小超堅決的意志力及超好的體力(每晚起來兩三次,直到三歲才能睡過夜),抱他坐在搖椅搖到天亮,伴隨著好幾個夜晚到天明的就是這張CD。
1998年維哲出生,一人單獨在嘉義撫育兩個孩子的勞累,讓彈琴只成了兒歌彈唱的basic function。 好長一段時間,彈琴是很奢侈的享受,只能偶一為之,無法向往常一樣地盡情盡興。
重新開始教琴,是搬到新竹的2002年。利用孩子上學的空檔,教教鄰居的小孩。兩個孩子也跟著我學基礎的鋼琴彈奏技巧,同時也在孟德爾頌兒童音樂教室上大徐老師的音樂欣賞課。每年年終聖誕節,為學生們舉辦演奏會,讓孩子以音樂會友,孩子在這段時間的音樂啟蒙,應該是蠻愉快的經驗吧!
小二開始,讓活潑外向的維愷學小提琴,沈穩拘謹的維哲練大提琴,這是刻意讓兩兄弟學不同樂器避免競爭情結。而他倆偶爾合奏,兄弟倆能有另一種形式的情感溝通方式是我相當引以為傲的。陪伴他倆學琴,練琴,幫他們配伴奏,是我感到這一生最最豐足的時刻! 這期間參加過雅歌管弦樂團與Simo 的香村音樂管弦樂團。尤其是Simo 的樂團雖然才十幾人的編制,每週五晚上在益慧家的定時排練與好幾次的公益演出(新竹少年監獄,竹東老人院,茄冬國小,峨眉天主堂),確實讓孩子感受到能以音樂做社福的樂趣。他們團員也發展出很特別的friendship,社區跳蚤市場義賣時,即使指揮不在,維愷一帶頭,依然能演奏好幾首曲目,琴盒裡收穫滿滿。
從小我就常帶領他倆聽音樂會;長大,“陪媽媽聽音樂會”成為他們與我約會的主要形式。我們母子之間以音樂相會是最好的默契,而為兒子們伴奏,是我對他們最深的情感連結與靈魂的感動!就像從小為父母伴奏是我覺得能讓他們開心的方式,希望將來兒子們想念我,就能在自己的琴音裡找到我們的連結與感動(那些學琴的歲月、上台的表演、練琴配伴奏的時刻)。而音樂,也將是我能給予他們最好的禮物!
這樣看來,我人生主要的角色,似乎就是擔任各式各樣的伴奏:父母的、兄弟的、朋友的、先生的、孩子的。雖然不是鎂光燈與掌聲的聚焦者,但只要能幫襯到需要的人,即使是配角,也要盡心盡力地彈奏到最後一個音符,平衡和諧地完成生命的各個樂章!
愷愷Youtube表演的連結
維哲Youtube表演的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