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母女之間


Posted by Picasa











從小,我就一直與爸爸很親,旁人也都說爸最疼我這掌上明珠,小時靠在高大魁武的父親身旁,總是覺得無限溫暖及安全。媽媽在我心中,總是非常忙碌,眉頭深鎖,腳步繁瑣地走上走下地匆忙著。每次出遊,她總是因細故與爸爭吵,牽著弟弟走後頭,我就趕上前去牽爸爸的手陪他。心裡暗暗地覺得,媽媽對爸爸不好,總是愛與他吵架,我是爸爸這一國的。
偏偏,與我們同住的祖母,總是在我的面前批評叨念媽媽,責怪她搶了兒子,原本孝順的大兒子娶妻後便變成了“疼某不孝子”。為了這,我常常挺身為媽媽辯護,成了阿媽眼中釘。這時,我是站在媽這邊的。
身為長媳的媽,家中親戚朋友從南部北上來家中借住寄讀的,川流不息,她忙裡忙外煮煮洗洗,記憶中是常有的景象。大家庭的恩恩怨怨,蜚短流常,從小就看在眼裡,祖母與媽媽的婆媳情結也清楚明白的展現在每日的生活裡。
國中青春歲月,第一次月經來潮,驚慌焦慮地告訴媽媽,她卻毫不在乎地說那不是MC;我暗自生氣,覺得她不關心,還是爸來勸慰,女人的事媽較懂,要我相信媽媽。有男同學來電來信,媽總會攔截責問,說女人就得有女人的矜持含蓄,不能隨便與異性交往。此時爸因工作常出差在外地,追求基督信仰的救贖與情感的追尋成了我的出口。此時的媽媽,對我而言,是一個常常批評挑剔,拿著一把日式傳統教育的尺隨時評量的恐怖外在標準。母女關係是緊張而疏離的。
直到高中,爸在異地台南出了車禍,隨媽媽坐國光號南下探望的途中,第一次感覺到媽的脆弱。一向,在我的印象中,她總是毅力十足地承擔著一切:工作,家務,大家庭的負擔,毫無怨言,卻也不快樂。爸出事了,她內心中的某一塊東西鬆動了,我看見她也有軟弱的時刻,這是從未有的認知。爸住三總昏迷的那一個月,她仍然得去公司上班,家中醫院兩頭跑。有一次我從病房窗戶往下看,無意中看到媽的背影,有著說不盡的疲憊與哀傷,在那一刻,母女之間的鴻溝似乎消失了大半,我努力的分擔照顧爸爸的部分,以此為母女之間另一種情感的連結。
爸病臥床榻近二十年,這期間我們三個孩子陸續出國完成學業,結婚成家生子,各自有了小家庭。2000年爸病逝馬偕醫院,媽也結束了長期照顧的冗長歲月。原本以為,自此她應該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間,不再有外在的束縛綑綁,退休含飴弄孫,喜愛旅遊的她也可自在與友出遊,享受愉快難得的單身歲月。沒想到長久以來,工作與照顧爸的煩亂,卻成了她唯一的生活重心。面對突然而來的重大失落,反成了憂鬱症與巴金斯症的病因。
這幾年來,眼見著她逐漸衰老病頹,一向以堅強意志面對人生困境,如今因不接納自己的老病,反而成了媽最大的障礙。那份堅決,拿來抗拒病苦,只有更增心理的負擔,遂成了惡性循環,病情影響心情,心情又加重病情,整個人封鎖在個人的病痛中,無暇顧及周遭一切人事物,苦了自己也成了家人無以言喻的沈重。每天媽的心情跌宕,就隨身體狀況的時好時壞擺盪著。每次回娘家,總感覺有一股無可奈何的雰圍隱隱流動著。孝順的哥哥,體貼的弟弟,幹練的嫂嫂,柔順的弟媳,對媽這樣的狀況也愛莫能助。畢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走出自苦的牢籠。雖鼓勵媽多參加老人大學的活動,但生性孤傲的她總是要極力催促才勉強參加。她只想全家團圓相聚,卻忘了已屆中年的我們三個孩子,三個家庭,各有各的schedule, 要像未婚嫁之前那樣常常相聚談何容易。雖然這樣,我們還是會年年安排家族旅遊,以慰她老人家心願。哥哥弟弟就住在樓下隔壁,是許多老人夢寐以求的status,但對媽而言,卻常以”自己一個人看家”的心態自怨自艾。為人女兒的我,也只能在每次她來訪的相處中,盡力開解:對媳婦的期待比較,對身體的執著擔慮,對無形的緊張害怕,對孫子孫女的牽掛。

Posted by Picasa



Posted by Picasa



媽媽與我之間的家書一向以日文書寫,為此我的日文才能維持某種程度。曾讀過一篇日文文章(堀文子:枯萎),敘述媽媽老去失智的過程,宛如由生到死,由死返生的一個圓圈,回到人生初始在子宮胎內的幽幽暗暗的情境。她的媽媽對著她講述自己童年時的人事物,對著她叫媽媽,對現前當下的一切反而失去連結。人生是否也是這樣,走到這個階段,年老的父母心態上反成了要我們take care 的小孩,關心呵護﹔而已屆中年,工作家庭身心,卻也剛好在一個stressful stage,常常心有餘而力不足?
無論如何,就像這張與媽出遊的照片一樣,面對眼前未來的一切景象,看著過去電腦照片檔案而開心笑著的這些moments, 我要放在心中,與媽媽每一次的互動裡,一起望向光明清靜的未來!

2 則留言:

daphne 提到...

Dear靜怡:

看完妳的母女,不知為何淚流滿面,真的感動到我內心深處,
其實不難理解妳媽媽如今的心態與她所面臨的問題,一個
女人把她人生最精華的歲月,全數奉獻給她的家庭 小孩
還要照顧臥病二十年的丈夫,對於子女的教育亦不遗餘力,
她已盡全力地付出她所能給的,說實 在的自己沒有親身經歷
她所經歷的人(包括你們三個子女)實在沒有資格講什麼,對她
以我ㄧ個外人看來除了心疼還是心疼!

daphne 提到...

Dear 碧葭 :

謝謝妳的提醒!

我想我們三個孩子因為知道她的付出,才會更積極想要她的晚年過的更好。也許放下彼此的期待,真誠的對待,才能過得好。我幾乎每天都與她通電話,結果她告訴弟弟我不曉得在忙什麼好久沒聯絡,一直覺得不夠,一直想緊抓住兒子,卻反而推的更遠。這種糾葛,讓人很累。

不過聽了妳說妳對公婆的那種願力,我心裡很有感動,我也會勇敢承擔該承擔的一切,彼此加油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