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以子為榮

2018/06/17




                                                  
            HUG n Battle決賽(5:54)
 


 


今年像是個大爆發年,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多年的心血投入,終於開花結果:  老大台大熱舞社的團體,得了兩項全國冠軍;老二口技beatbox,也是全國冠軍,拿到台灣代表權,八月要赴德國柏林參加國際賽。這些課外活動的成就,比什麼獎都更令我開心。因為,所有辛苦的練習及參賽,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與投入,若沒有恆心毅力及上台接受挑戰的勇氣,無法有今日的成績。 So proud of you guys, dear sons!






也許有人會覺得,多年的古典音樂栽培,長大後無以為繼,十分可惜;但我卻覺得,正是自幼大、小提琴的學習,讓他們在舞蹈,口技這不同的領域,能更精準地掌握旋律節奏,完成表演。孩子的battle賽,往往是在01:30 到02:00 分鐘之內,得立刻表演: 老大的舞蹈比賽,音樂一下,得馬上判斷舞風,臨場與同伴相互合作有默契的表演;老二的口技,一比一的單挑,不能重複用招,從16強一路比進4強.......真是體力與記憶的大考驗。


 
                                        https://youtu.be/xl7uDE_szBg
                                       https://youtu.be/lxOf1TjnoDc
 
 
 
正是看到兒子們這樣熱誠的投入自己所愛的活動,歷經多次的比賽,才有今日的成績;今年太極拳劍的比賽,當老師提議參賽,我才有勇氣挑戰自己。唯有親自上場,經歷上台比賽的緊張壓力,才更能appreciate兒子們的不簡單之處。有了他們打前鋒,自己更要精進加油了。重要的,不是得獎與否,而是努力準備的歷程,自己有形無形的進步:有形的是技藝上的更深入,無形的是練習無所求的心態來面對。 這下子是反過來,我這為人母的半百老嫗,成了被兒子們喊加油被鼓勵的對象了?!



平等無分別

2018/6/17





自搬到清大宿舍後,盡量保持一周至少兩三次回舊家,除草、澆花、餵魚、倒除濕機水 ......
今日用水龍頭澆花,切換灑水頭裝置時(jet, mist, shower, cone, vertical, flat),突然深深有所感觸: 在教育教學上,因材施教,不就正是這般切換灑水裝置,適性而教,有教無類?


 
 
對孩子或學生的教育,是否有保持平等心? 比較聽話乖的,享受較多的資源? 比較叛逆不服從的,就放牛吃草? 雖然愛孩子的心是一樣的,但孩子內心的感受,是否就像花草,用jet的,擁有最集中最多的滋潤;用mist的,就是短暫的雨露均霑? 接受到jet的,承擔較多的期待壓力;而mist的,也許渴望的更多。 學生中較聰穎資質好的,得到最多的關愛;表現平平沒怎麼特別的,就輕易忽略掉?  當父母師長的,能否在給予教導時,更多的無分別心,自由切換mode, 盡量平等無分別的對待,這樣花草樹木會成長得更好;孩子學生們,也能更開心地保持學習應有的熱誠,更平衡的發展呢?

澆花隨想: 平等無分別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和光同塵

2018/06/12

4/28新竹市市長盃亞軍https://youtu.be/wxXNh0N6QNM
 
 
跟著黃藍穎老師練習太極,其實也有12,13年了。從一開始,只是讀書會衍伸出來,大家一起做做運動導引鬆身,到後來陸陸續續練習了:導引12式,舒筋12式,八段錦,坐八段,易筋經,五禽戲(部分),呼吸內功,六字訣,鄭子37式拳,42劍,武當18式,少林基本功25式,陳氏56式(部分),五步拳.......  保持著一周一次,來上上課的輕鬆心態,從沒有認真以對。

今年三月,老師突然邀約參加新竹市市長盃的團體37式比賽,集訓時間盡量配合我很緊湊的schedule,當下也沒多想,就答應了。心想,37式老人拳,老師在本班已重覆教了3,4次了,又是團體賽,隨便打打,應該也可以混過。沒想到第一次的集訓,就發現自己跟其他師兄姐相差甚遠,而人家的拳齡大都只有2,3年..... 要比賽,總不能當那一粒老鼠屎,只好每天睡覺前配著音樂,勤加練習。把老師過往的教學影片拿出來仔細觀看;團體練習時凸槌的照片,自己與他人不協調的地方特別註記;同隊的江老師,慧玲,靜茹,芬玉,芳如,福興,淑珠,也會相互切磋提醒。

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大家在靜心湖廣場團練,隨著音樂,靜心凝神一起打拳,首次感受到團體能量的和諧流暢,流過全身,說不出來的感動。隨著比賽一日日逼近,自己睡前練習也成了必然的rountine。 每一次的團練,都是磨合自己心性的最佳機會,如何關注身旁他人的步伐大小,手勢高低,落腳速度,蹬腳時機,力求整齊劃一........,而不是一味自我感覺良好地盲修瞎練;願意張開心靈之眼,感受同伴,改變自己打拳的慣性,融入大家的節奏,好好仔細體會"和光同塵"的那份細膩與無分別心,要像小河流入大海般的自然。

也是在這過程中,才看見: 原來自己個性一向喜歡單打獨鬥,自我承擔與成長。教學瑜珈,也都是踽踽獨行的自學歷程。因著年輕時參加團契的一些個人經驗,對所有組織性團體都盡量敬而遠之。但這次參賽的經驗,卻讓我有所改觀。也許是黃老師個人謙和內斂的氣質學養,推廣太極拳藝的熱誠,讓有心習拳的師兄姐願意全心的投入與配合,漸漸地形成這樣一個有如太極大家庭的溫暖團體。參賽時有人主動前來幫忙攝影,招呼備餐,加油打氣,真是很有凝聚力的團體呢!
6/3新竹縣縣長盃第四名https://youtu.be/gjkU7-ZYviQ



最佳的夥伴,美好的回憶

也許是食髓知味,6月的縣長盃又繼續參加。這次,為了熟記42劍,主動報名了個人賽。偏偏期中摔傷,只剩兩周可以精進練習。帶著Jeter小劍童,晨昏時間在清大找點練習。越練習,越發現太多的細節與劍法來不及修改。初次參賽,沒經驗,忘招,結束時又打錯方向。雖沒得名,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甚多甚大。此次只是個開端。

 
 
 
三個月來的勤練太極,才發現,原來太極世界一如瑜珈天地般廣大。太極,是拳法中綿延不斷氣的流動;瑜珈,在體位法中止觀靜定觀呼吸。但都同樣是要在心的寧靜中才能表現出那份道法自然的韻味。

看來,如何將太極與瑜珈好好整合,讓彼此的美好相印成彰,會是自己下一階段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