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2
跟著黃藍穎老師練習太極,其實也有12,13年了。從一開始,只是讀書會衍伸出來,大家一起做做運動導引鬆身,到後來陸陸續續練習了:導引12式,舒筋12式,八段錦,坐八段,易筋經,五禽戲(部分),呼吸內功,六字訣,鄭子37式拳,42劍,武當18式,少林基本功25式,陳氏56式(部分),五步拳....... 保持著一周一次,來上上課的輕鬆心態,從沒有認真以對。
今年三月,老師突然邀約參加新竹市市長盃的團體37式比賽,集訓時間盡量配合我很緊湊的schedule,當下也沒多想,就答應了。心想,37式老人拳,老師在本班已重覆教了3,4次了,又是團體賽,隨便打打,應該也可以混過。沒想到第一次的集訓,就發現自己跟其他師兄姐相差甚遠,而人家的拳齡大都只有2,3年..... 要比賽,總不能當那一粒老鼠屎,只好每天睡覺前配著音樂,勤加練習。把老師過往的教學影片拿出來仔細觀看;團體練習時凸槌的照片,自己與他人不協調的地方特別註記;同隊的江老師,慧玲,靜茹,芬玉,芳如,福興,淑珠,也會相互切磋提醒。
還記得第一次跟著大家在靜心湖廣場團練,隨著音樂,靜心凝神一起打拳,首次感受到團體能量的和諧流暢,流過全身,說不出來的感動。隨著比賽一日日逼近,自己睡前練習也成了必然的rountine。 每一次的團練,都是磨合自己心性的最佳機會,如何關注身旁他人的步伐大小,手勢高低,落腳速度,蹬腳時機,力求整齊劃一........,而不是一味自我感覺良好地盲修瞎練;願意張開心靈之眼,感受同伴,改變自己打拳的慣性,融入大家的節奏,好好仔細體會"
和光同塵"的那份細膩與無分別心,要像小河流入大海般的自然。
也是在這過程中,才看見: 原來自己個性一向喜歡單打獨鬥,自我承擔與成長。教學瑜珈,也都是踽踽獨行的自學歷程。因著年輕時參加團契的一些個人經驗,對所有組織性團體都盡量敬而遠之。但這次參賽的經驗,卻讓我有所改觀。也許是黃老師個人謙和內斂的氣質學養,推廣太極拳藝的熱誠,讓有心習拳的師兄姐願意全心的投入與配合,漸漸地形成這樣一個有如太極大家庭的溫暖團體。參賽時有人主動前來幫忙攝影,招呼備餐,加油打氣,真是很有凝聚力的團體呢!
 |
最佳的夥伴,美好的回憶 |
也許是食髓知味,6月的縣長盃又繼續參加。這次,為了熟記42劍,主動報名了個人賽。偏偏期中摔傷,只剩兩周可以精進練習。帶著Jeter小劍童,晨昏時間在清大找點練習。越練習,越發現太多的細節與劍法來不及修改。初次參賽,沒經驗,忘招,結束時又打錯方向。雖沒得名,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甚多甚大。此次只是個開端。
三個月來的勤練太極,才發現,原來太極世界一如瑜珈天地般廣大。太極,是拳法中綿延不斷氣的流動;瑜珈,在體位法中止觀靜定觀呼吸。但都同樣是要在心的寧靜中才能表現出那份道法自然的韻味。
看來,如何將太極與瑜珈好好整合,讓彼此的美好相印成彰,會是自己下一階段的目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