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Solo Walking 行禪心得

2009/10/25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 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

 觀自本心,不住法相。

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六祖壇經……


自從2005年,黃老師在竹林寺院親自教授Solo Walking 行禪的方法(慈悲喜捨、阿彌陀佛),走路,便成了一件令人期待愉悅的事。尤其自己的根器,動中禪(氣功、瑜珈、太極)比起靜坐,總是較容易讓身心安頓,而人一天走路的時間佔多數,若能在行走當中充分覺知,妄想雜亂紛飛的時刻就能相對減少許多。

一個新習慣的養成,依心理學的法則,需要至少21天連續的培養與保持。剛開始腳步要和呼吸配合,走第一階段的solo walking時, 著實花了一段時間才能走到順暢無礙。有聲步的刻意focus, 無聲步的凝神,這樣專注的行走,就能走到指尖腳底皆有煖熱發脹的氣感。這純粹是身體層面的體驗。藉由走路行禪,就能達到氣功態的情狀。有時身體的寒氣就會打了幾個噴嚏排出。

接著走「心經」三部。剛開始走心經,一字要配合三步,常常會因忘記背到哪而從頭再來。而過程中,也會有急躁、自責、過度要求完美的自我認知。就這樣一次次,提醒自己「沒關係,再重來」,體認「唯有能對自己寬容溫柔,才能真正對他人同理接納」的道理。心經走到順暢,字字句句有如醍醐灌頂,像是對深藏在無明習氣中的自身佛性,聲聲呼喚,讓自性光明不再被昏沈覆蓋,許多對心經的體會,也能在行禪中有更深的印證。

在走第三部心經時,往往呼吸已調節到細微精深,周遭環境的風聲蟲鳴鳥叫,自己的呼吸腳步聲,清晰細膩可辨,兩手的擺動,有如畫半圓弧般線條流暢,輕鬆自然。手掌心勞宮穴,腳底湧泉穴,皆有明顯的躍動感,腳步走路的重心逐漸往腳內緣集中,與平時走路容易外擴不同,感覺整個人的氣是往中脈集中,回歸中心般螺蜁狀氣息流動。氣是由後背督脈上行,再由前胸任脈下行,如此循行不已。身體關節有氣結處,有時也會有氣流貫通似的霹啪聲響。眼神也由剛開始時的容易飄移,到逐漸定睛凝望遠處樹梢或高空雲影,周遭景象如意識流電影手法似的流向後方。也常常會閉目凝神,走上一段路,卻不會驚疑恐懼,害怕踩空,盡情享受“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輕鬆自在。曾有幾次,感覺腳底步步蓮花綻開,隨著呼吸,由海底輪、臍輪、心輪、喉輪,到眉心輪的明亮光暈,連結頂輪及其上方的白色光球,像是接通宇宙能量般的循環不息。此時自然會舌抵上顎,口生津液,額頭放鬆,走到身形輕盈,心靈輕安,欲罷不能。一切似乎是回歸到最原始的起點,還原本來就存有的輕安狀態。




到最後階段,走入『慈悲喜捨,阿彌陀佛,心淨佛土淨』的四句一循環。許多時候,習慣會成為慣性,而流入毫無覺知的疲態裡。這個階段的行禪心法,就能讓腳步因奇數步法而心更敏銳,不會因太過規律的模式而墮入昏沈。走到這階段,心的靈敏度會更提昇,身體也因近三十分鐘的行走而輕盈放鬆,整個身心鬆坦自在,似乎真的進入心淨佛土淨的極樂境界,額前靈覺光明,融入與周遭環境無二無別的合一歡喜,身體的界線似乎溶解,與天地相容,reconnect般的寂靜祥和。此時若急行闊步,會有御風而行的快感,身形輕盈,心靈舒暢,好不快活!


而這一切身心的感受,並非刻意導引,而是自然而然發生,我只觀照現前當下所呈現的這個身心,注意到它的存在,升起,消失,卻不落入汲汲營營追求殊勝境界的重現。讓一切身心變化,就隨每一次行走的情境因緣遷流變化。






當然並不是每次的行禪都能有如此身心合一的境界,有時也只是走了四十分鐘,並沒有特殊的感受與身心變化,此時就會提醒自己,隨緣自在,不強求,每次的行禪都應有不同的無常變化光景。 『簡單的事,重複的做』就可以讓長時期習慣於往外奔馳攀緣外境的紛亂心念,漸漸在每日行走的練習裡,由於專注觀照一段時間而靜定許多,轉化成能補充每日面對處理生活瑣事所需的精神能量。所以行禪這法門的好處就是,即使沒有境界出現,至少身體也走路運動到,心靈也靜心觀照到了。





對我而言,solo walking能走成生命的好習慣,是因為2006年有機會全家隨先生赴美八個月,生活簡單單純,就能很專心地把行禪走成生命的必需品。到後來,時間一到,一有空便會想要出門去走走路,行行禪。因為身體真的會自己要求對它有益處的活動:就像定時遛狗一樣,也得定時去遛遛自己這付身心。





在這繁忙的世間,能在腳步行走中就能體驗禪定的喜樂平靜,對我而言是最方便的修行法門了!簡單的行走,過程中許多對事情的執著,情緒的起伏,也就自然能放下,平常心以對,因為能體會到採下的每一步都是新的開始。行禪間,腳步與大地連結所產生的grounding(根植大地)感,踏實的走在藍天綠地之間,讓天、地、人三極之道能整合為一,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哲學之道,面對大自然裡的樹林,隨風飄移的雲影,以最謙卑的心臣服於天地之間(surrender)。身體是靈魂的殿堂,藉由禪定的訓練,藉假(身)修真(心),solo walking, 就是個看似簡易入門卻能深入自性的方便法門。

感謝善知識黃老師的引領,讓空性的修證,能以此止觀行禪法來轉化頑強習氣的我執為開放的覺知經驗!也願有緣習得此法門的同修,都能視如珍寶的持之以恆的修習,以一己的心性光明,點亮周遭的人心明燈!

p.s. 以上圖片為好友陶藝家吳泥的創作。吳泥網站
海邊是Santa barbara's butterfly beach:常在那裡望著夕陽行禪。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婚姻道場

2009/10/19

最近王雪峰的新聞天天上演,同學六年,見她今日如此,真的不勝欷噓!身為女人,學運領袖,政治明星,最年輕的國代大表,三屆立委,一旦進入傳統的婚姻架構,只因不孕不擅家務,面對強勢的婆婆,讓一向伶牙俐嘴的她說只能隱忍?中學時代的苦讀備考,進入台大的最高學堂,面對真實人生的磨練,居然會心智退化成childhood? 先生暴力相向,長期離群索居,白髮蒼蒼的昔日同學真令人心疼!這一切,是否該讓女人深思:婚姻,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一旦因緣變化,是否該勇於放下,不再逃避,選擇另一條能自我實現的道路?

進入中年,周遭朋友婚姻有狀況的不在少數,離婚、外遇、婚變、甚或還在困境中掙扎奮鬥者大有人在。對於女人而言,至少五年級生,婚姻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人生選擇。進入婚姻架構,如果沒有持續有自我發展的覺察,努力自我經營,只帶著白雪公主遇到白馬王子的心態,想要長長久久恩恩愛愛地過生活,自然會在過程中受苦掙扎。


結了婚,進入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張羅;有了孩子後,教養照顧更是費心費力。也曾想過,念到碩士,在家相夫教子,當全職家庭主婦,是否對不起自己及盡心栽培的父母?在嘉義帶孩子去公園玩耍,常常是與老一輩的阿公阿媽或菲傭同在。更多的是長者熱心詢問:『讀這麼多書,在家帶孩子,不會太可惜了嗎?』如果夫妻吵架,再涉及經濟能力的高低比較,真的是對自己充滿問號與貶抑:這樣的為婚姻家庭犧牲,值得嗎?有了孩子後,婚姻常是忘了經營的;哺乳的勞累,家事的繁瑣,體力精力全是focus 在小孩上,面對全力衝刺事業的先生,只會責備幫忙不夠,日子就在怨懟懊惱中度過。

也是父親的重病往生,讓我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轉捩點。在生死關頭之際,還會有什麼計較得失?人生重要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面對自己當初對婚姻或事業的選擇,是否該盡責努力過,才能重新思考另一種可能?逃避、歸罪他人、自怨自艾、是最輕易也最不負責任的。一念之間,決心好好承擔起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一直以來很沈重的心理負擔,一下子就變成了甜蜜的感動。

 
Posted by Picasa


放下知識性的傲慢,謙卑的在日常行住坐臥的婚姻道場裡修習,好好經營自己,自然就能好好疼孩子,愛先生。自己生命的存在意義,在周遭親人的生命完好裡也同時完成,這一切並不是無法兼顧,相互抵觸的。佛法的熏習,解除了許多作繭自縛的我執綑綁,漸漸地作為一個家庭穩定軸心的輕鬆自在媽媽,也轉化了緊繃的家庭雰圍。把家庭主婦當成一個全方位的人生事業來經營,年終評鑑(annual evaluation)由家人的幸福快樂指數來衡量,自我肯定不再來自外在的resources,而是由自心的輕鬆自在程度來定奪。誰說自我實現不能在家庭主婦這個角色裡完成?其實是,真正的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是無論你扮演何種角色,都能很真實地與內在的自己連結,只要很認真地盡責努力過,問心無愧,即使因緣變化,都能有勇氣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此思惟,也就無所謂犧牲奉獻,因為家庭也同時在成就自己的成長,是為我量身定做的生活道場呀!

我相信,只有內在完整健全的自我才能在人際關係裡健康的give and take,否則,一再的往外尋覓所謂的靈魂伴侶(soul mate)只有永遠的失落與哀傷!一旦選擇進入婚姻,組成家庭,就要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與重擔,只求安全感的歸宿卻逃避責任的擔待與付出,終將成為碩大的沈重陰影讓你無處可逃。

當然,當無常因緣變化來臨時,也要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選擇一條與自己內心真實情狀相合的道路,不委屈自己,也不因對未知的疑懼,而放棄對未來的希望。無論何時,當下現前這一刻,永遠可以是新的開始與願望。

祝福雪峰早日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也願同在婚姻道場裡修行的朋友,都能圓滿無礙!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愛上瑜珈

2009/06/29


Posted by Picasa



我的瑜珈初體驗,始於1993年在加州Goleta附近的Gym.。

在美國,到GYM做WORKOUT是非常自然平常的。GYM提供種類繁多的運動課程,有有氧舞蹈、STEP、hiphop、funky dance …….,當時年輕以運動為主要訴求,第一次上到瑜珈課,只覺得這種算得上運動嗎?可一堂課下來,也肌肉酸痛到不行,但卻有種很不一樣的feeling。運動完,除了流汗的快感外,還多了一種寧靜的感覺。就這樣,一直到1995懷孕前卻也只維持一週一次的練習量。

2006年7月 帶孩子到加州Santa Barabara的八個月期間,白天送孩子到Christian School Summer Camp之後就到downtown的Santa Barbara Yoga Center上課。


Santa Barbara Yoga Center
http://www.santabarbarayogacenter.com/photosSBYC/photossbyc.htm

SBYC是當地很有歷史的瑜珈中心,提供各式各樣的瑜珈流派課程及師資訓練,座落在市區大樹公園(Alameda Park)旁。SBYC有一個program, 就是一個月繳交USD$170,隨便你上多少堂課都行。我就好像進入瑜珈的大觀園,盡情體驗各式流派的教學課程。課程依程度分level 1,level 2&3,自行評估程度上課。這期間接觸了拙火瑜珈(Kundalini yoga)、阿斯坦加瑜珈(asthanga yoga)、陰瑜珈(Yin yoga)串連瑜珈(viniyasa flow yoga), 復原瑜珈(restorative yoga),艾氏瑜珈(Iyngar yoga), 及輕瑜珈(gentle yoga)。

也是剛好杰那一個月需回台主持會議,不在美國,我一週五天,每天真的早晚兩次去報到,一天做三小時瑜珈。一個月下來,身心就產生極大的變化。除了身體線條與肌肉重新arranged過,更有型,對瑜珈體位法有了更深層的體會。

每堂課,每個老師,在體位法的安排連結上,雖有側重的不同,但一定有其規律可循。依天氣溫度,月的陰晴圓缺,都有呼吸法的不同,體位法以站立或坐姿開始也有不同。這跟我以前在台灣所學,一套姿勢做到底的固定教法很不一樣。原來瑜珈是個有機體,跟宇宙日月的運行,個人內在的韻律,都得有相互呼應的作法。長久以來,追求肢體的柔軟度,卻忽略肌耐力的建立,在美國的瑜珈學習上剛好補足了這一部份。尤其是阿斯坦加瑜珈的鍛鍊,從拜日式開始,就build up 肌耐力與core strength的部分,讓整個人能量都輕盈了起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西方世界的瑜珈學習經驗,居然很有東方韻味。除了環境的擺飾,有菩薩的座像,焚香的薰習,在每堂課的開始,一定有靜坐梵唱OM,及攤屍大休息式時精油的嗅吸及按摩,和課後將一堂課自我修練所得的身心平和,祝禱迴向給自己的親友與祝福世界和平的心念。瑜珈,已不再是個人體能的鍛鍊而已,而是能將小我與大我連結的一個工具,經由瑜珈修練,將自己與宇宙連結融合,每次呼吸的運作,就像將自己的身體變成真空管道,讓大自然的能量流過,由自身心念的清淨,再回歸周遭人事物的圓融,形成一個意念的環保cycle.

每個老師都時時給予正面的肯定與鼓勵,不是要求你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階體位法,而是對於在這個pose裡個人展現的能量給予回饋。常常老師在妳身旁輕輕指點或示範,便能讓妳有超越的勇氣去嘗試挑戰自己的comfort zone.我所遇到的美國瑜珈老師不像在台灣,常常是以年輕貌美身材曼妙為主要訴求;有四十好幾的,也有又壯又胖的衝浪選手,有作家、藝術家背景的,也有為身心障礙兒童免費教學的愛心老師。他們常常是以瑜珈為副業,卻都受過兩百或五百小時以上專業師資訓練有證書的老師。

在一個月的all you can do 的瑜珈課survey 後,我開始只上Denise Zaverdas 的level 2&3。她的課有舞蹈的元素,阿斯坦加瑜珈的基礎。每次上課開始的冥想, 會有她自己的設計。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她念了一首詩,要大家冥想自己就是溪流中的一艘小船,隨著體位法的串連變化,就像船流經不同的地形地勢,如何cope with周遭環境,如何在到達終點時安靜入港,整個課程讓人有驚豔的感受。原來瑜珈也可以像寫作或編劇一樣,有自己的創意與設計!


隔年暑假再去上兩個月的課,遇到 Denise,發現她的課程在編排及時間的pace上有了蠻大的變化,更沈靜也更有穩定的能量,與她交談後,她很高興我的覺察驗證了她這段期間個人的成長與變化。

美國的瑜珈學習經驗讓我在身心合一的目標上有了更具體的認證與進步。回到台灣後,靠著當時的筆記,常常自己在家練習;YOGA就是union, 連結合一,
體位法、呼吸法、梵唱、冥想、靜坐及奉獻的心念,其實就是讓這個小我經由這些修練,反璞歸真,回到最初原始的狀態,與宇宙大我連結,進入合一無分無別的圓融空性,讓一切二元對立的分別意識消融於每次呼吸的覺察中。雖然不是每個時刻都能保持這樣的清醒與覺察,但是以此期許與自我提醒:在每個當下經由呼吸的覺察,回歸自性,回歸清淨、無染、善良的心靈!而由於自我的歸於中心(centering),帶給周遭有緣的人們安定的力量與信念,充分發揮自己此世存在的價值,以回饋天地之恩!


Posted by Picasa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渾沌低潮期

2009/10/15

 
Posted by Picasa



近來進入了Jack Konfield “踏上心靈幽徑”一書中所提到的靈性週期中的低潮期:
親子關係的緊張,提不起勁的功課進修,方向感的迷失,百無聊賴的怠惰。也許是立秋節氣的影響,也許是經前症候群的症狀,總之,就是渾身水氣腫脹的虛弱。一向柔軟的身體居然也會急性肌肉炎(五十肩),一提重物瞬間右手失去動力,完全不聽使喚,開車打方向盤都有困難。修養了一週,發現身體的右側(理性)似乎有過度使用而失衡,是否長久以來硬撐了太多時刻了?而身體發出訊息在提醒我該好好靜定下來。


每天的行禪還是在進行,呼吸的覺知也還在,就是渾沌的狀態依舊。看著它,會持續多久?不知不覺一使用電腦,就又虛度許多時光。


愈是這樣,愈是提醒自己,要安住在現前當下,不責備,不抗拒,不批判,不要在現前的混亂中再增加太多應該如何的壓力,就這樣看看,還能如何變化吧!


於是近來頻頻上facebook閒逛,悠遊天涯若比鄰的網路世界,才驚覺原來孩子沈迷的這個世界是多麼精彩豐富!是否自己得走入這個世界才能體會:時間限制,實際上是有困難的?維哲看我這樣,就“機會教育”我:「媽,看來,應該換你要告訴我密碼,由我來控制你使用時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