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9
前幾天,為了愷愷上網的事(因上網時間我們有限制,結果上網沒多久,又斷線當機,他覺得自己權利受損而大發脾氣。),母子倆著實好好吵了一架。隔天早晨六點鐘,我依然起身為他準備早餐,只是還兀自悶著,不想理他。他反倒心平氣和,說不用幫他倒喝的,他自己準備好了。臨出門前,還很sweet的跟我說bye-bye。
怎麼是這樣呢?近來好像只要有親子衝突時,如果他著實發了頓脾氣,好像宣洩鬱積久了的壓力似的,事過境遷後,反而雨過天青的清清朗朗,又恢復了那個可愛體貼的小愷愷。宣洩過後,情緒垃圾倒光了,就神清氣爽了。這好像就是要我們作父母的,給他個boundary,否則他怒不可遏,摔東捶西,都無法消氣。
本來我與杰兩人聯手,進去他充滿憤怒能量的房間,想好好說教一番,卻因看到他那怒目睥睨的眼神,自己也有了情緒。他的這個眼神,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去年上國一時,原本疼愛他的導師,被他這樣瞪過一次,就幾乎快放棄他,好幾次費盡心力的親師溝通,說他不是有針對性,只是情緒上來時就是這樣,但老師還是很在意,溝通無效只好轉班。
也許是天性使然,從小他只要一哭,或生氣,堅持度都非常高(兩歲時做過Stella Chess & Alexander Thomas的先天氣質檢測, 在情緒強度、持續力、精力、及社交能力向度上都很高分);現在進入青春期(人生第二個terrible two),情緒控制更是我最費心的部分。擔心他這樣的火爆脾氣,傷了自己也賠掉人際關係。多少次好言相勸: 與人相處,不要這麼多的意見批判,總是卡在一些不舒服的點上,自苦苦人。 無奈這種習氣,即使是我們成人也很難完全克服,何況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發展他的自我認同,建立自我形象,想要擁有自己的opinion?
杰說那天晚上,本來他也很生氣,但一瞬間,覺察到自己對學生都比對兒子有耐性,又深刻地感受到愷內心無法自我平復的憤怒的苦,整個人就柔軟了起來,就在那時,他也覺得愷愷的眼神也軟化了下來,於是拍拍愷愷的背要他去洗澡(先前他是碰都不讓人碰的),衝突就此告一段落。當杰在述說這一段時,我眼眶馬上就濕潤了起來。我也很能同理這種情緒,但當性格相近的母子兩人都在情緒的當頭,我只陷在”怎麼教都教不會呢?萬一瞪到不良少年,命都沒了,還耍什麼個性?”的焦慮中(近來多起的社會事件,不都是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沒了性命?),無法平靜下來,只好離開現場,讓杰去收拾。
面對氣質性格跟我較相近的愷愷,往往我看到的是自己過往的影子(自視甚高,批評論斷,衝動,自以為正直,善感細膩),急欲想更正,想教導,不想他也因這樣性格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同樣的苦,卻彷彿是在照照妖鏡般地歷歷在眼前看著歷史重演,愈加對愷的缺點無法接納與寬容。我對他明顯的缺點的不能容納,是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對自己的全部面向無法真正全然接納?常常跟他講著講著,彷彿是在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與叮嚀似的,陷入沈思:是否當我真正能完全接納自己種種的不夠好,不夠完美時,我才能真切地看見他的天生氣質,就是那樣剛好的適合他? 而能放心也放手呢?
近來在讀 孩子需要的九種福分-古老猶太教的教養智慧 ,裡面提到孩子的叛逆行為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為人父母能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研究他的氣質,等到熟悉時,再想辦法加以接納屬於他自己的獨特與平凡。而為人父母,最大的盲點,就是一直以為自己的孩子是 special,很難去接受他可能只是 ordinary 的 judgment; 而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無法達到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目標。雖然常常自我提醒,不要預設標準的看待孩子,有時還是難免有過於pushy 的要求-要他人際關係上的圓融、生活規律的遵循、自我情緒的管理。往往在親子關係緊張時,看看他小時候的照片,憶起那些甜蜜記憶,才能繼續有動力前進。
紀伯倫的先知,提醒為人父母,孩子只是經由你來到世上,我們只能視他們為箭,把弓拉滿,朝著我們覺得適合他們的標靶射出,過程中,除了提供適合的情緒環境,必要的情感支持,真的也很難再施力些什麼。
ON CHILDREN
And a woman who held a babe against her bosom said 、Speak to us of Children.
And he said:
You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r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以此詩自勉,對愷愷,要有越來越多的溫柔與欣賞,畢竟,他是我初嚐母親角色的實驗品,過程中的生譅、無知、與傷害,全是成長的痕跡,一路走來,我們都在學習,而藉由他,我也才能看見自己許多的自以為是的盲點與進步的空間。我子維愷,也是我最真實的老師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