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念佛法門
黃墩岩 老師 講授
2016/11/4
我們凡夫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散亂分心,隨著感官作用(六根)向外追逐,攀緣外境,衍生許多煩惱障礙。佛法為了對治這散亂心,有念佛法門的修行,讓我們可以因此進入戒定慧三學,解脫自在。念佛法門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以下是黃老師菩提念佛法門心法(結合淨土宗、禪宗、密宗的修持),共有四個次第:
1.
一念清淨念彌陀
2.
一心不亂念彌陀
3.
心無顛倒念彌陀
4.
身心歡喜念彌陀
1.
一念清淨念彌陀(至少5-10分鐘)
菩提念佛法門的第一階段是”一念清淨念彌陀“。口訣是: 把注意力收回來(返聞聞自性)。”這是很重要的心法要訣。什麼是注意力? 注意力Attention就是一股意識投射的力量。它的本質就是本覺佛性。因為注意什麼就會執著什麼,執著什麼就會痛苦什麼。心的能量進入身體,進入腦袋瓜,變成意識,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變成注意力,產生力量(attention)如圖一。
為何要收回注意力? 因為不去注意,外境就進不來。 凡夫眾生的心已經很習慣對外投射注意力(攀緣),因為有注意的對象,被所注意的對象牽著走,起了分別心,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際遇無法隨遇而安順其自然,進而產生煩惱。注意力向外投射就是”攀緣”。攀緣的狀況因個人習氣的不同而起,起來後接觸外境(觸)產生感受(受),再因腦袋瓜裡的意識起分別心來愛憎取捨(愛取有),而在十二緣起的生滅門裡輪迴受苦。所以,把心的注意力收回來,在”觸”的階段直接讓無明我執脫落,就能還原到本覺佛性(返聞聞自性)。讓習慣想要往外投射去聽的那份注意力收回來,外境進不來;內在習氣隨著念佛漸漸降伏;久而久之,心定,自我就會空掉,我執脫落,讓覺性成為這份身心存在的背景,自然能讓一切的發生(任其顯現)。
注意力投射的方式最主要是透過眼,耳出去”出流攀緣"。這在楞嚴經裡有提到,人犯了兩個根本的錯誤,一是錯用攀緣心為自性,和*本覺(附註1)失去連結;二是沒有體會佛性,因而輪迴受苦。在日常生活周遭環境中有很多的聲音在發生,讓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向外投射注意力(攀緣外境),因為太習慣這樣的狀態(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六識)迷失了本覺佛性。注意力的投射,是要經過腦袋瓜的意識作用(法塵)去注意,這些都會耗損我們生命的能量(如圖二)。
把注意力收回來有兩種方法, 一是回到覺性(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二是都攝六根持名念佛,兩種方式可以同時進行。回到覺性,需要具備善根福德因緣,遇到善知識帶領,直接體會覺性(就是所謂的見性);對一般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因為一時注意力收不回來,就讓大腦的第六意識直接念佛(如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篇裡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佛號代替腦袋裡的想法,收回向外投射的注意力。
實際上的作法如下:
讓坐在這裡的自己,
完全不去注意什麼,
l 眼:不會想去看什麼 。
l 耳:外在聲音讓它發生在知道的感覺裡。l 身:不會去注意身體的狀況,疲勞與否。
l 意:腦袋瓜裡念起佛號(四字阿彌陀佛,腦袋瓜的第六意識讓佛號取代)
一念清淨念佛是為自己的當下做選擇,選擇對生命好的方式,不對外投射注意力,以念佛號替代投射的對象,讓身心安住。這就是ㄧ種"戒"。深信阿彌陀佛佛號48願的功德,願意往生淨土。將未來的生命交給阿彌陀佛。選擇佛號,專注念佛,依著信願行,往生極樂國土,而這往生是為了發菩提心救助眾生而行。
這一階段的關鍵點在於不要向外投射注意力。不被外面境界拉著走,胡思亂想,被習氣拖著走。一開始配合呼吸慢慢念(念佛觀呼吸),像開車一般,慢慢開,再加速。配合呼吸平穩 ,念頭綿密,讓腦袋瓜的妄念沒有可乘之機。 念佛聲音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力量,最後似沒出聲音,但仍有在念。讓佛號隨著呼吸流動(唸到背塵合覺,入流亡所,都攝六根)。
第一階段一念清淨念彌陀,念到心不會亂。心會亂是因為注意力的向外投射。念佛讓心清淨下來,速度不急不徐, 佛號一直走,往外投射的心念一直收回來,漸漸進入定境。 外在境界的干擾進不來,內在不想念佛的習氣(ex:想要講話、休息、吃東西)也上不來(如圖三)。
第二階段念佛的關鍵點,在於持之以恆,見到效果(定:”淨念相繼)。要念到念頭綿密,讓習氣不會乘虛而入。念到心不須用力就會念佛。此階段可以不出聲音念佛,比較不會累。內在專注定在阿彌陀佛佛號的音流裡,變成一種慣性, 雖然還是有一個我在念,但越念越自然,心越不會用力地念,念到”不念而念”。就像走Solo walking行禪時加快速度,有如風吹船帆,順著風的力量很自然的流動,不必用心力提醒要快走,自己就會走,就這樣很自然不費力的念佛 。念頭單一靜定下來,配合腹部丹田呼吸,持之以恆至少10分鐘 。
在這階段念佛還是有個自我,但能念到"主人"的概念放一邊,腦系統自動會念,念佛的現象(相)自然不會亂, 就是"淨念相繼"的念佛,達到”事ㄧ心不亂"。
但到這階段還是以認身體六根為自己的” 我”的概念(旁觀者)在念佛, 一旦身體受到外在刺激,定境還是容易跑掉。
3.心無顛倒念彌陀(5-10分鐘)
所謂的「顛倒」就是認錯生命的主人: 錯把這份身心幕後的自我當作生命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其實是本覺佛性。這根本的錯誤是如同一輩子認錯父母,是很嚴重的謬誤。
第三階段的念佛不是以”我”當主人在念,不是那個想要佛來救度的”我”在念,而是轉化為以”佛性”是主人來念佛 。因為平時我們以為是自己的這個"我”,睡覺時就不見了,但生命還持續作用著,所以這個"我"其實是山寨版的主人。所以這階段的念佛是腦袋瓜的記憶體種子起現行在念,是賴耶緣起(八識心田種子起現行),不是有一個"我"用專注的力量在念(ex:就像平時念12345,不需用力念,自然就會念)。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在覺性中,念佛就只是內在記憶體的一種活動。讓這個”我”發生在知道的感覺裡,不用腦袋瓜的力量在推動,在覺性裡沒有主人,只有單純的覺知。
念佛只是個現象(相),覺性是”性”,兩者同時存在(性相一如)。佛號流動在知道的感覺裡。如果念到有空檔(兩個佛號之間),想到別的事,若能讓它發生在覺性裡就是真功夫。如果中間亂想也無妨,佛號停下來,或繼續念都無妨,只要保持念想的主流方向是念佛即可。一直念佛,越念越輕鬆,越不用力氣,穩定安住在本覺中,這就是”自由飛行(附註二)"的狀態:理的一心不亂,由體性所表現出來)。這跟前兩個階段念佛不同:前兩個階段念佛是現象,是自我集中注意力在念 (事的一心不亂,由現象所表現出來的) 。兩者的差別如圖四。
這階段念佛的關鍵點在於”桶底脫落”。平時我們用我執將身心凝聚成自我,身心幕後還有個我來當主宰,就像水桶有個桶底,有極限。心情會沉重,會受不了,心情會亂,就是因為有男女、性別、年齡老小的二元分別,這些分別就像桶底的極限。桶有底水滿就會溢出來。原本生命的存在是緣起無常變化的,是沒有桶底極限的。認識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配合空性的教育,身心就會脫落(桶底脫落)任由一切去作用,"任其顯現了無意見"。不用注意力去分別,讓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可以無所障礙地pass過去。而所謂的"脫落"是因為明白身心五蘊只是個"相"(照見五蘊皆空),回到覺性,安住在本覺的體性裡,清楚明白地知道,生命永遠只是事情在發生(任其顯現了無意見),Something happened,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不必累積成心情的分別。它不會升起意識去注意事情的發生,它明白生活中的快樂、痛苦、生病、吃飯、睡覺都只是個相,命運如何,任其顯現;連佛號也是個相。總相是五蘊,單一來說是念佛。念佛的佛號也只是個相,它不拒絕願力的往生。由此進入無分別的念佛,再進一步體會,在覺性中念佛是整體的念佛,是無二無分別的念佛,沒有個執著凝聚的"我"在念。
現象界的念佛有能所,體驗的念佛是整體一如的無能所。
這就是開悟覺醒的念佛,菩提念佛門的開始。
4 身心歡喜念彌陀
這是菩提念佛法門的圓滿(念佛的實修觀念與實現的要領)。
在這階段一念起佛號,就提醒自己這份身心要轉化成為阿彌陀佛的化身,身口意就要有阿彌陀佛的功德(稱念持名念佛)。
在覺性中一切都是真實的,念到就要做到。心量要大如阿彌陀佛(行阿彌陀佛的功德為因,信任阿彌陀佛48願的緣,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果,就是完整的念佛法門)。把生命的價值放在如何作為,沒有強調一定要怎樣去對外作為,就在個人的領域裡完成阿彌陀佛的作為,如果是教師,就把學生教好;是父母,就把子女帶好。隨緣隨份作好阿彌陀佛的化身。
生命很短暫,如果皈依在外在的金錢、虛榮、歷史定位、或別人的眼光裡,都只是ㄧ場世俗的遊戲; 皈依在阿彌陀佛裡,成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進而轉化為”身心歡喜念彌陀,一念相應念彌陀,念念相應念念佛,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踐,這就是佛的層次的念佛法門。這也就是菩提煙供法本裡的:「"空性顯現本然阿彌陀,心中緣起大悲觀自在,以此廣大菩提心,頂禮海會聖道流 」“的真意。
結語:
每次念佛要完整地做這四步念佛的禪修,作這樣的皈依,自有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是很短暫的,不要輕易蹉跎浪費。每一趟的人生,生命的劇本,編劇,導演,主角都是自己。凡夫的人生,導演是我執,劇本編寫是業力,演員是受苦的自我。學佛就看生命能否完全作主,把心投射出去的注意力收回來,自由作主,不再顛倒,不用無明障礙自己。時時回到覺知當下,本覺當家,讓緣起的一切任其顯現,了無意見,讓這一趟的生命在菩提念佛法門的修持下化為道用,成為菩提心的展現。
收回來(注意力)
退回去(本覺)
合起來(法報化三身一體)
附註:
1.本覺:
學佛的”見性”,是要見心的體性,心的本質。這份心的本質就是一份單純的知道(knowing)的感覺,也稱為靈明,覺性。本覺佛性是ㄧ份心的能量。這份本覺,沒有主人,沒有男女性別之分,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它一直都在。
2.自由飛行: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出自六祖壇經)